In the morning, I take the 8:04, and in the evening, I come back on the 5:56. That’s my train. It’s the one I take. That’s the way it is.

Rachel每日搭乘列車通勤,日積月累漸漸對鐵軌旁家庭產生感情,特別是模範夫妻”Jess & Jason”。某日列車經過Rachel赫然瞥見Jess在院子裡與陌生男子接觸過密,心情正值震驚、複雜、慌亂、憤怒,為Jason抱不平之際,隨即便在新聞上看到Jess失蹤的消息,認為自己握有重大資訊Rachel,決定出面協助破案追查真相。

英國作家Paula Hawkins過去曾用筆名Amy Silver出版浪漫小說,但直到轉變風格以本名出版The Girl on the Train之後才成名。The Girl on the Train 一發行便登上The New York Times Fiction Best Sellers of 2015 銷售冠軍; 2016年更改編成電影,由Emily Blunt主演。

這本書出版時剛好搭上Gone Girl​ (控制)風潮,也算是同樣心理驚悚懸疑類主題,因此許多書評把兩者拿來做比擬,The Girl on the Train更被譽為”下一個Gone Girl“。的確兩者故事結果360度大轉折讓人措手不及顛覆觀眾自以為的認知,但除此之外相似度並不是那麼高。看書評介紹加上對於Gone Girl的了解,會以為這本書的主題圍繞愛情、男女情感,實際上卻是更沈重的社會問題:酒精成癮、家庭暴力。作者Paula本人也曾經在接受The Hollywood Reporter訪談中澄清兩個故事大相逕庭:”Amy Dunne is a psychopath, an incredibly controlling and manipulative, smart, cunning woman. [Rachel is] just a mess who can’t do anything right.” (Amy Dunne(控制女主角)擁有反社會人格,是個有強烈操控慾、聰明狡詐、玩弄人於指尖的女人,而Rachel只是個什麼事都做不好、生活一團亂的女人。)

The Girl on the Train以日記形式的第一人稱角度敘述故事,閱讀上相較容易也更為私密,唯獨在轉換角色時需要多留意時間點以防造成錯亂。節奏上算是頗流暢,不過前半段滿多主角本身思緒跟背景上的敘述(可能有人會覺得是婆媽的碎念),後半段真相揭露前步調突然加速,一時間讓人有點措手不及。內容懸疑度高,能夠抓住興趣,倒是收尾在敘述上有些些草率,從Rachel的觀點去解釋是可以理解的,因為她根本就不想記得事發內容; 從讀者觀點雖然是有個完整交待,但是氣氛從高潮突然跌落谷底、重鹹後歸於平淡,任誰都難以習慣吧?

Rachel這個名字總是給人聰明賢慧的意象,想想Rachel Weiz、Rachel McAdams,甚至是Friends的Rachel Green(Jennifer Aniston飾演),所以對於這個版本頹廢墮落的酒鬼Rachel特別苛刻,批評大過於同情。閱讀中有時候不小心太投入,還會氣憤罵上兩句,白眼也是翻了無數次,忍不住覺得Rachel自討苦吃活該,非常深刻印証所謂”a mess”! 真相慢慢浮現後才赫然驚覺:喔喔糟糕錯怪她了oops,對此仍然不覺得愧疚,只是多帶了一丁點同情。很難得一個不慎討喜的主角居然能夠撐起一本自白式的小說,可見故事本身的懸疑程度及劇情發展便足以吸引讀者。未看先大膽推測這點很有可能是電影低評分的敗筆之一,Emily Blunt銀幕形象大多是獨立堅毅的角色,如今詮釋書中的神經質肥婆酒鬼Rachel(某些段落的確是有這樣形容)怎麼說都不太有說服力。

個人最喜歡的角色是Megan,即使她被媒體輿論塑造成不檢點搞外遇的女人,最後遭遇也是自己玩火的下場,在她的自白片段中卻能感受出她的迷惘、愧疚和痛楚,不免為她感到難過; 因為過去她無法面對未來,因為謊言無法承擔已經擁有的愛情。Rachel雖然是女主角,但Megan才是真正的中心人物。再次覺得對於Rachel有點過份嚴厲– 酗酒的女人居然不如外遇的女人,唉。

Paula Hawkins整體在用字遣詞上偏簡易,基本上也沒什麼太多文學上的討論點,畢竟先前可是專寫浪漫輕小說為主,或多或少有些影響,難聽點甚至可以說是沾了Gone Girl的光登上排行。畢竟作者在這類型小說的經歷尚淺,不免在轉換角色時露出日記形式的破綻,不難看出除了Rachel以外的人稱敘事都是為了填補空白、合理化故事。而曲折走向的劇情可能令大部人摸不著頭緒,但對於推理小說迷、柯南迷,其實也不太難猜出結果。差不多就是把每個關係人都塑造成嫌疑犯做出可疑舉動,最後來個兇手就在眼前的結局轉折–所謂惡魔在身邊、最熟悉的陌生人。這類小說最適合想要學英文的朋友,建議可以嘗試挑戰原文,應該不會太困難。

The Girl on the Train (2015) 列車上的女孩
Chartertainment推薦: 7/10

以下附上電影預告+預告心得,Char還沒看過電影無法評分,只能暫時從預告看端倪。若未來有看電影再另外補上完整心得。(目前是沒有打算,聽到的評論也偏差。有看過的朋友請留言分享覺得值不值得看!!!)


The Girl on the Train (2016) Movie Trailer

光看預告就覺得有一千萬個不對勁,選角不對選曲不對,看完小說後預設的期待徹底幻滅。可能是因為Gone Girl的成功,The Girl on the Train電影明顯想要走類似的驚悚懸疑風格,但手法顯得太過度刻意。為此Char特別調整心態看了好幾遍預告,每次看還是每次覺得不對勁,最後認定跟有沒有先看完小說毫無關係。

首先選角問題,上面已經有稍微敘述女強人形象的Emily Blunt飾演酒鬼Rachel說服力不足,看完預告後請憑良心評論,Rachel看起來像是酒鬼嗎?好,假設電影如同小說一樣故意鋪梗,可是Emily Blunt怎麼看都不糟糕,怎麼看怎麼覺得她過得不錯,頂多稍微神經質而已,更別提書中提及的肥胖體型。撇開這部分,Emily Blunt本身的演技還是值得讚許,她因為這部片入圍British Academy Film Awards(英國電影學院獎)最佳女主角。其他角色包括Megan(Haley Bennett飾演)、Scott(Luke Evans飾演)、Kamal(Edgar Ramirez飾演)、Riley(Allison Janney飾演)、Cathy(Laura Prepon飾演)等等,都不甚討喜,偏偏大多是Char私心喜歡的演員,不免有點惋惜。唯一覺得okay的是Tom(Justin Theroux飾演),至於為什麼不敢解釋太多怕不小心爆雷,但就他這部分選角可以沒問題。即使選角上有疑慮,整體還是得歸咎電影定位大大影響到演員的演技及剪接。光看預告更覺得是標準柯南式懸疑,把每個人都塑造成壞人,直到真相揭露才洗白–尤其是針對Megan,光從電影預告看來根本被塑造成一副花心女人活該自找的感覺,跟小說的路數簡直大相逕庭啊。

接著讓人覺得不對勁的選曲居然用了Kanye West- Heartless,在一個以火車做為主要意象偏復古的場景設定下,居然選擇了一首現代感強烈的流行歌曲,的確是塑造出了詭譎感,但說實在還是不太搭嘎。Kanye West個人形象也不太符合,真的滿好奇到底是為什麼?

如果不怕被暴雷,或是對於電影真的沒太大興趣的,可以看這部由CinemaSins分享的影片: Everything Wrong With The Girl on the Train
平時不喜歡被爆雷的Char也忍不住看了影片…開場第一段敘事就覺得不太對了,看了快轉影片搭配CinemaSins搞笑旁白,突然間邏輯思緒特別清晰,忍不住找碴發現不合理、不搭嘎細節。如同旁白敘述,大部份都是一個”什麼都不知道、什麼都不好好說清楚講明白”的意識流呈現方式,或許也因此造成期待落差:觀眾預期看到的是類似Gone Girl情節–懸疑刺激,結果卻是碎念不斷又思緒混亂的作品(期間還要不斷對於不合適的選角大翻白眼),最成功的大概是從中完整表現出所謂”不可靠證人(unreliable witness)”概念。

當然啦,不能完全用小說的角度限制電影改編,畢竟觀眾大多是先看電影才看小說(或根本不看小說),不過相信在改編上應該是能有更好的方式和更好的選角(一直很不滿意),有點可惜了題材可惜了一票會演戲的大咖們。